“订单越做越多,钱反而越收越慢。”
这不是夸张,而是当下不少中国卖家在东南亚市场的真实处境。不论是跑 Shopee、Lazada、TikTok Shop 的电商商家,还是接海外订单的传统外贸工厂,在打通销售链路之后,越来越多人开始在“收钱”这一步频频受挫。
平台越来越多,客户越来越分散,币种越来越杂,合规要求也越来越严,收款这件事,正变得前所未有地复杂。
一、电商也好,外贸也好,钱收回来才算真赚钱
在东南亚这个多币种、政策异构的市场环境中,电商与传统外贸虽走着不同的交易路径,但遇到的收款难题却惊人地相似:
- 对电商卖家来说,是多平台多账号的回款“碎片化”;
- 对外贸企业来说,是客户要么只认本地付款,要么不能外汇支付;
- 而对所有人来说,共同的敌人是:“汇损、到账慢、操作繁”。
以一家做马来西亚B端客户的工厂为例,客户明确提出只能通过本地银行转账付款,但传统外贸账户没法接收马币。卖家只好临时开设第三方中转账户,来回走账,又慢又风险高。
有些单子不是谈不下来,而是根本“收不到钱”。
二、传统收款路径在东南亚“水土不服”
无论是平台电商还是外贸订单,只要牵涉到东南亚,就逃不开下面几个痛点:
1. 多币种+多路径,回款归集困难
- 电商卖家在多个平台收款,每个平台打款币种不同,周期不同,结算路径也不同;
- 外贸客户则常常是不同国家、不同付款方式:有的打本地币、有的要本地账户、有的干脆只能用电子钱包付款。
这导致资金散落在不同账户、不同路径,对账困难、管理混乱,财务部门每天都像在“捞钱”。
2. 小币种汇损高,外贸订单更难控制成本
很多外贸客户以为“我们是银行收款”,其实收的是马币、泰铢、越南盾这类小币种——但最终卖家需要把它变成人民币。这个过程极易产生:
- 多重汇兑:本币→美元→人民币
- 平台汇率不透明,买入价偏低
- 第三方渠道隐性手续费
外贸订单利润本来就薄,一旦汇损没控制好,白干是常事。
3. 回款慢、操作多,一不小心就踩雷
电商平台提现流程冗长,外贸转账又得层层审批;SWIFT到账慢,PayPal额度卡,很多卖家尝试所谓“快捷通道”结果却因账户合规问题被冻结、查账甚至被退单。
这其中,外贸卖家尤其容易踩坑:
- 客户打款没写好用途,资金被拦;
- 收款人名字与合同主体不一致,被要求补材料;
- 使用个人收款路径,一次风控就可能损失大单。
三、问题的根源:收款不是账户问题,而是系统问题
无论是电商平台打款、还是外贸客户付款,收款真正的挑战,不在账户有没有,而在有没有“统一调度、灵活结汇、安全合规”的能力。
简化地说,就是:
- 有没有一个账户,能收平台的钱、也能收客户的钱?
- 收的是东南亚本地币种,能不能少亏点汇率?
- 资金能不能集中管理,不要到处散落?
- 提现换汇能不能按自己节奏来,而不是被动吃平台亏?
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了,不管你做电商还是外贸,再多的订单,也可能变成“纸上利润”。
四、以 Ksher 为代表的“资金中枢化”方案,正在浮出水面
近年来,一些服务商开始尝试打通东南亚的收款断点。其中,Ksher 的方案具有一定代表性,它试图从“多平台+多币种+多场景”整合收款,把收款这个过程从“分散跑腿”变成“后台中控”。
Ksher 的解决方案分为两个维度展开:
✅ 电商收款端:
- 支持本币直接入账:如越南盾、林吉特、印尼盾等,省去美元中转;
- 平台统一归集:Shopee、Lazada、TikTok Shop 等可集中在一个账户对账;
- 实时结汇+汇率透明:避免平台隐藏换汇差价,降低利润流失;
- 合规持牌通道:本地有支付资质,平台支持绑定,不怕风控卡账户。
👉 参考:Ksher开时支付注册、认证、开户教程详解(大陆个人版)
✅ 外贸收款端(B2B客户付款):
- 客户可用本地银行打款,无需换汇;
- 支持“本地币→人民币”结汇入账,不经过客户端操作;
- 资金路径清晰合法,不需要个人账户、灰色中转;
- 适用于越南、马来、印尼、泰国等多国客户付款场景,回款快、资料齐。
👉 参考:Ksher外贸B2B账户注册、认证、开户教程详解(大陆企业版)
这意味着,电商与外贸可以共用一套账户体系,卖家只需对接一个入口,就能同时处理多个平台、多个客户、多个币种的收款。
五、这不是产品推荐,而是底层效率升级
东南亚市场很大,但不是靠“堆单子”就能赚到钱。
能不能赚到钱,靠的是:
- 成本控制得住;
- 钱收得回来;
- 周转跑得起来;
- 风控抗得住查。
而这一切,都绕不开收款系统的升级。
Ksher的模式,只是当前一种可供参考的路径。更重要的是,卖家要开始思考自己的资金系统是否值得重构。
写在最后:
“订单上去了,但账户却卡住了”——这不是个例,而是阶段性的集体困境。
东南亚不是简单的“复制中国经验”,而是要因地制宜地搭建适配本地政策与业务的收款方案。电商与外贸,不该是两条割裂的线,而是可以在收款端合流。
资金不是单纯地“到账”,而是整个跨境链路的命脉。
谁能掌握这条命脉,谁就更能抵御风险、稳步增长。